关于乐安县2006年县级总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县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((书面) |
|
来源:
县政府办
发布时间:2007-04-09 点击次数:
字号:【大 中 小】
|
|
|
——2007年4月2日在乐安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袁国平
各位代表: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,向大会书面报告2006年县级总预算执行情况及2007年县级总预算草案,请予审议;2007年县级预算草案,请予审查批准。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。 一、2006年县级总预算和县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、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全县财政工作紧紧围绕“赶超发展”战略,大力发展经济,壮大收入规模,规范支出行为,提高支出效益,深化财政改革,提高管理水平,县乡财政状况逐步好转,预算执行情况良好,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: ---财政收入快速增长。2006年,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8988万元,与2002年同口径相比,增长1.7倍,年平均增长28.3%。在总量快速扩大的同时,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,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.1%,比上年提高1.6个百分点;税收收入实现7066万元,同比增长43.5%,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8.6%;企业税收完成3880万元,同比增长45.8%,其中客商企业税收完成2165万元,同比增长73.7%,纳税超百万元的客商企业8家,比上年增加5家。房地产行业税收突破1100万元,建筑行业税收实现1579万元,同比分别增长3.4倍和68%。 ---争取资金成效显著。2006年全县到位财政补助资金近3亿元,比上年增加0.5亿元,增长20%,总量位居全市第一,其中财政部门争取上级资金1.87亿,增长33.6%。 ---重点支出保障有力。2006年全县财政支出3.74亿元,同比增长38.8%。在确保人员工资、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的基础上,县财政整合各种财政资源,落实“主攻两区”和“四个倾斜”的要求,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。一是“两区”投入大幅度增加。2006年工业园区总投入超过2000万元(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00万元,企业技改资金400多万元),工业园区当年实现税收1092万元,比上年增长1倍。城区建设投入由2002年不足500万元,增加到2006年的3500多万元。二是财政支出体现了“四个倾斜”。首先是向困难群众倾斜。建立统筹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、医疗救助体系,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。与2005年比较,2006年新增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69万元,农村社会救济资金由317万元增加到428万元,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776万元增加到797万元,养老保险基金由2390万元增加到2842万元,就业补助由348万元增加到543万元。其次是向农村倾斜。围绕“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广大农村”的总体要求,财政整合资金708万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;发放良种补贴537万元、生产资料综合直补556万元、粮食直补713万元,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;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资金313万元,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。再次是向基层倾斜。2006年增加乡镇转移支付补助用于解决乡镇教师、卫生院退休人员旧欠工资219万元;新增乡镇公用经费补助198万元;安排乡镇转移支付补助200万元、村级转移支付补助253万元。最后是向社会事业倾斜。拨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257万元,发放“一免一补”资金224万元,财政新增444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课桌椅更新,安排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235万元。 ---财政改革不断深入。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部门预算,预算项目逐步细化。“乡财县管乡用”改革日趋完善,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行为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启动,基本完成了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工作。政府采购规模扩大,程序规范,2006年集中采购物资158批次,采购资金727万元,节约资金116万元。财务监管力度加大,突出了专项检查,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提高。 2006年全县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: (一)县级总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8988万元,占预算的122%,同比增收3102万元,增长52.7%,比全市平均增幅高18.9个百分点,列全市第一位,是近年来增幅最快、增量最大的一年,在全市财政收入目标考评中荣获第二名。财政总收入中上划中央税收2651万元,完成预算的117%,比上年增收801万元,增长43.3%;上划省级收入126万元,完成预算的177.5%,比上年增收62万元,增长96.9%;一般预算收入6211万元,完成预算的123.4%,比上年增收2239万元,增长56.4%,比全市平均增幅高19.8个百分点,列全市第一位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是: 税收收入完成4288万元,占预算的112.9%,增长42.4%,其中:增值税524万元,完成预算的106.7%,增长43.6%;营业税1889万元,完成预算的103.7%,增长49.2%;企业所得税336万元,完成预算的155.6%,增长75%;个人所得税384万元,完成预算的123.1%,增长23.5%。非税收入完成1923元,占预算的155.7%,增长1倍,其中:行政性收费收入747万元,增长1.25倍;罚没收入943万元,增长94%;专项收入173万元,增长39.5%。 2006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为37406万元,占年度预算的94.7%,比上年增加10456万元,增长38.8%。主要支出项目的执行情况是: 基本建设支出1967万元,占预算的100%;科技支出(含科技三项费和科学支出)48万元,支农支出(含农业支出、林业支出、水利和气象支出)2834万元,教育支出6280万元,分别占预算的98%、90.9%和87.7%,按同口径分别增长20%、16.8%和17%,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15.2%的增幅,达到法定要求;文体广播事业费995万元,占预算的89.7%,增长28.2%;医疗卫生支出1125万元,占预算的81.6%,增长34.2%;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499万元,占预算的100%,增长23.5%;行政管理费3085万元,占预算的86.7%,增长26.4%;公检法司支出1905万元,占预算的84.7%,增长28.6%。 基金预算执行情况: 2006年全县基金预算收入1043万元,同比增收243万,其中:工业交通基金收入126万,育林基金收入544万元,土地有偿使用收入372万元,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万元。 2006年全县基金预算支出810万元,同比减支50万元。其中: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126万元,育林基金支出458万元,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6万元,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支出200万元,农业土地开发支出20万元。 (二)县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县级财政收入完成6373万元,占预算的125.7%,同比增长63.7%,增收2479万元,其中:县级一般预算收入4360万元,完成预算的130.1%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是: 税收收入完成3100万元,占预算的112.6%,其中:增值税347万元,增长47%;营业税1528万元,增长56.4%;企业所得税332万元,增长74.7%;个人所得税248万元,增长17.5%。非税收入完成1260万元,占预算的2.1倍,其中:行政性收费收入154万元,增长3.5倍;罚没收入916万元,增长2.6倍;专项收入155万元,增长39.6%。 县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2760万元,占预算的94%。其中:科技支出48万元,占预算的98%;支农支出2262万元,占预算的88.9%;教育支出6280万元,占预算的87.7 %;行政管理费1875万元,占预算的79.8%;公检法司支出1905万元,占预算的84.7%。 以上数字是预算收支执行数,决算编制完成后还会有些小的变动,届时再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。 2006年全县财政运行总体情况较好,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,主要是:财政收入总量偏小,是全省少数几个未过亿元的县之一;对上级的依存度过高,自身的“造血”功能仍然不足;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,支出缺口较大;县乡两级债务负担重,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艰巨;财税征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,等等。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,通过发展县域经济,做大财政蛋糕,严格财税管理,深化财税改革,创新工作机制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,促进我县财政工作迈上新台阶。 二、2007年县级总预算和县级预算草案 2007年全县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高举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伟大旗帜,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,按照全县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广开财源,大力组织收入,做大财政蛋糕,力争财政收入两年翻番;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、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;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,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高度关注民生,促进社会和谐;深化财政改革,注重制度建设,加强财政监督和支出绩效考评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。 综合上述指导思想,依据我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,合理安排财政收支,我们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了2007年县级总预算和县级预算草案。 (一)2007年县级总预算 1、一般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10606万元, 比2006年执行数增长18%,财政总收入奋斗目标为1.2亿元,比上年完成数增长33.5%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001万元,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2.7%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: 税收收入5290万元,其中:增值税665万元,营业税2397万元,企业所得税380万元,个人所得税614万元,烟叶税340万元,契税400万元,其他税收收入494万元;非税收入1711万元,其中:行政性收费961万元,罚没收入514万元,专项收入202万元,其他收入34万元。 2007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7001万元,加上级补助收入13920万元,减去上解支出1392万元,2007年全县可安排的财力为19529万元,按照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,2007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529万元,比2006年预算增加2774万元,增长16.6%,预算收支平衡。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: 一般公共服务3381万元,增长13.7%;公共安全824万元,增长33%;教育6142万元,增长17%;科学技术55万元,增长32.9%;文化体育与传媒278万元,增长5.4%;社会保障和就业1036万元,增长10.9%;医疗卫生1146万元,增长11.1%;环境保护15万元,增长15.4%;城乡社区事务235万元,增长11.7%;农林水事务2432万元,增长17.4%;交通运输252万元,增长2.9%;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1818万元,增长21.6%;其他各项支出1915万元,增长50.6%。 2、基金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07年全县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21万元。其中:养路费收入40万元,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收入80万元,育林基金收入300万元,其他基金收入1万元。 2007年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21万元,基金预算收支平衡。基金预算支出项目是:养路费支出40万元,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支出80万元,育林基金支出300万元,其他基金支出1万元。 以上是县代编预算,乡镇预算应由各乡镇依据《预算法》,本着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编制,报经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,由县财政局汇总,并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。 (二)2007年县级预算 1、一般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07年县级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4860元,比2006年执行数增长11.5%。一般预算收入主要项目的安排情况是: 税收收入4059万元,其中:增值税499万元,营业税2015万元,企业所得税374万元,个人所得税452万元,契税374万元,其他税收收入345万元;非税收入801万元,其中:行政性收费123万元,罚没收入491万元,专项收入170万元,其他收入17万元。 县级一般预算收入4860万元,加上各项补助收入13920万元、乡镇上解收入3791万元,减去上解支出1392万元、补助乡镇支出6502万元,2007年县级预算财力为14677万元,支出预算安排14677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6%,预算收支平衡。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: 一般公共服务2175万元,增长24.8%;公共安全824万元,增长33%;教育5720万元,增长16%;科学技术55万元,增长32.9%;文化体育与传媒173万元,增长0.1%;社会保障和就业757万元,增长11.6%;医疗卫生737万元,增长7.2%;环境保护15万元,增长15.4%;城乡社区事务235万元,增长11.7%;农林水事务1075万元,增长41.9%;交通运输160万元,增长4.4%;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1818万元,增长21.6%;其他各项支出933万元,增长8.2%。 2.基金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2007年县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21万元。其中:养路费收入40万元,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收入80万元,育林基金收入300万元,其他基金收入1万元。 2007年县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21万元,基金预算收支平衡。基金预算支出项目是:养路费支出40万元,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支出80万元,育林基金支出300万元,其他基金支出1万元。 三、奋发努力,扎实工作,确保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 2007年是我县实施“十一五”规划的重要之年,我们将在新的起点上思发展、谋发展、促发展,全面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。 (一)实施民生工程,促进社会和谐 2007年全省财政安排44亿元资金,实施涵盖就业再就业、生活保障、医疗保障、教育保障、农村生产生活、环境保护、公共安全七大方面40项公共财政政策,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。为落实公共财政政策,我县新增财力首先确保40项公共财政政策的配套经费。今年全县财政预算安排40项公共财政政策配套经费2177万元,比上年增加1416万元,其中:做好城镇居民就业与再就业工作,财政安排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及再就业配套资金100万;支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大病救助体系,财政安排资金78万元;进一步提高农村“五保户”供养标准,财政安排资金39万元;提高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补助标准,财政安排资金8万元;建立城市大病救助体系,财政安排资金46万元;落实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财政安排资金145万元;提高农村临时救济补助标准,财政安排资金14万元;增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,新增财政支出26万元;完善城区卫生服务体系,新增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8万元;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、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,并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,财政安排资金384万元;建立高中、中职和考取大学的特殊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,新增财政支出10万元;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,财政安排资金240万元;创建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学校,财政新增职业教育发展资金25万元;增加农村公益事业投入,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300万元;新增自然灾害配套资金27万;规范和提高津补贴标准,财政预留资金727万元。 (二)加速财源建设,增强财政后劲 ---用活用足资源优势。全面落实贫困县新办企业3年内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,大力引进工业企业和物流企业;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,大力发展以服装、包装业为主的轻纺工业;利用青山绿水、红色文化、千年古村的资源优势,引导客商投资发展旅游业。 ---加快工业园区建设。按照“建设新区、改造老区、新老并举、做强工业”的思路,财政安排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,用于加快工业园区拓展及配套工程建设,突出抓好中小企业创业园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,完善园区功能。同时财政安排客商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,用于支持客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,促进工业企业上规模、上档次、上水平。 ---加大城区设施投入。城区建设不仅是美化人居环境,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土地价值增长和第三产业税收增长。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城区基础设施,完善城区功能,培植新兴财源。 ---优化农村产业结构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对农村一系列的支农政策,优化农村产业结构,加大扶持力度,重点发展烤烟、蚕桑等特色农业,增加农民收入,提高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创税能力。 (三)加强收入征管,防止收入流失 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,坚持依法治税,改进征管方式,加强对重点税源监控,努力做到应收尽收;建立房地产税收征管“联审联批”制度,阻塞征管漏洞;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,扩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范围;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,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。 (四)规范津贴补贴,理顺分配关系 规范津贴补贴工作要围绕“规范秩序”和“缩小差距”两大目标,完成四项任务,即:统一标准,削峰填谷;设置账户,强化管理;收支脱钩,规范来源;下管一级,调节差距。为此,在2007年的预算编制过程中,按照《乐安县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暂行办法》的有关规定,对各部门、各单位非税收结余进行调控,政府将集中的收入用于发放津贴补贴和发展社会事业。 (五)推进财政创新,提升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,推进财政管理规范化、程序化和制度化。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,完善预算编制方法,建立预算定额标准,提高部门预算编制水平;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,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并轨;加强和改进财政支出管理,开展支出绩效考评试点,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;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,提高采购资金的节约率;加快“金财工程”建设步伐,建立县乡两级财政信息网络系统;加强财政制度建设,坚持依法理财,按制度办事;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,严厉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。 各位代表,2007年财政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,肩负着“赶超发展、提速进位”的重任,我们要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,同心同德,开拓进取,求真务实,扎实工作,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全县人民,为构建和谐乐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,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! |
|
|
|
【返回首页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